顯示具有 經濟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經濟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24日 星期三

譚sir 的經濟學筆記 - 6需求, 供給和市場均衡

6.1.1需求 Demand

(在某段時間內, )消費者在不同價格下, (願意及有能力購買) 某種貨品的數量.

(假設其他因素不變)



6.1.2 需求量 Quantity of Demand

消費者在某一價格下, 願意及有能力購買某種物品的數量.



6.2 個別需求

個別消費者在某段時間內對某貨品需求.

6.2.1 個別需求表

P($) Qd
4 2
3 3
2 4
1 5


6.2.2 個別需求曲線



6.3 市場需求

市場內所有消費者在某段時間內對某貨品的需求



6.3.1市場需求表

將所有個別需求表橫向相加

例:

P($) QA QB QC 市場需求量
4 2 1 0 3
3 3 2 2 7
2 4 3 4 11
1 5 4 6 15


6.3.2 市場需求曲線



在某段時間內, 假設其他因素不變, 價格愈高, 需求量愈低; 價格愈低, 需求量愈高.

(價格與需求成反向關係)



6.5.1 供給Supply

在某段時間內, 生產者在不同價格下, 願意及有能力生產( 及出售)某貨品的數量

(假設其他因素不變)



6.5.2 供給量 Quantiyu of Supply

生產者在某一價格下, 願意及有能力生產某種貨品的數量.



6.6 個別供給

在某段時間內, 個別生產者對某種貨品的供給.



6.7 市場供給

市場內所有生產者在某段時間內, 對某貨品的供給



6.8 供給定律

在某段時間內, 假設其他因素不變, 價格愈高, 供給量愈高, 價格愈低, 供給量供低

(價格與供給量成正向關係)



例: 市場有A . B 兩合生產商, 供給曲線如下, 求市場供給曲線





6.9 市場(均衡)

在某價格下, (市場需求量等於供給量), 市場價格向交量數量沒有改變的傾向.

當時交易量稱為均衡數量.



例如:

P($) Qd Qs
5 2 8
4 4 7
3 6 6
2 8 5
1 10 4


均衡價格為$3

均衡數量為 6





6.10市場失衡

在某價格下, (市場需求量不等於供給量), 價格有上升或下降至均衡價格的壓力.



6.10.1 超額需求(短缺)

當貨品價格低於均衡價格, 需求量大於供給量, 價格有上升壓力.



6.10.2 超額供給 ( 盈餘)

當貨品價格高於均衡價格, 需求量小於供給量, 價格有下降壓力.







P1 時出現超額需求

P2 時出現超額供給

2012年10月22日 星期一

譚sir 的經濟學筆記 - 5短期生產與長期生產

5.1固定生產因素與可收生產因素

固定:不能隨產量而增減

可變:可以隨產量而增減



5.1.2短期生產與長期生產

短期生產:有固定生產因素

長期生產:沒有固定生產因素,只有可變生產因素

*短期與長期不是以時間來劃分



5.2短期中投入和產出的關係



5.2.1基本概念

  • 總產量 Total Product (TP)
  • 平均產量 Average Product (AP)
  • 邊際產量 Marginal Product (MP)

    每增加一單位生產因黑所帶來的額外產量


勞工 總產量 TP 邊際產量 MP 平均產量 AP
0 0 / /
1 6 6 6
2 14 8 7
3 24 10 8
4 32 8 8
5 38 6 7.6
6 42 4 7
7 44 2 6.3
8 44 0 5.5
9 42 -2 4.7






5.2.3 邊際成本

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要付出的額外成本

MC 邊際成本 / AC 平均成本



5.2.2報酬遞減定律

若其他因素不變, 在短期生產中, 若不停增加可變生產因素來配合固定生產因素, 邊際產量最終會下降



5.3長期生產中投入與産出的關係

5.3.1 生產規模

當所有生產因素都增加時, 生產規模便擴大. 所以, 只有在長期生產才可改變生產規模.



5.3.2 規模經濟

擴大生產規模為廠商帶來好處(平均成本下降)

  1. 銷售經濟
    1. 大量訂購原料有折扣優惠
    2. 相對於龐大的生產量, 平均廣告費較廉宜
  2. 管理經濟

    分工更精細, 管理更有效率
  3. 財務規模

    和銀行借資, 可得利率優惠
  4. 技術研究及推廣
  5. 分散投資, 減少風險
  6. 更有效運用機器, 稱為「技術經濟」
    1. 更有效率使用機器

      例:製成一件產品要經A, B, C三部機器, 而每部機器每天最高產量如下:

      A:20 B:30 C: 40

      若廠商規模小, 只能擁有A, B,C 各一部, 便浪費了B, C的生產力.

      若擴大規模, 機器數目如下, 使用盡機器:

      數目 總產量
      A 6 120
      B 4 120
      C 3 120
    2. 後備生產因素的平均成本會隨著生產規模的增加而減少.
5.3.3 規模不經濟

過分擴展生產規模而帶來壞處(平均成本上升)

  1. 銷售不經濟

    若市場已接近飽和, 增加廣告也不能增加銷量, 只會每平均成本上升
  2. 管理不經濟

    廠商的管理架構複雜, 部門協仍易出現問題, 降低效率
  3. 財務不經濟

    若廠商已承担大額債務, 若再擴展, 便要付出較高利率
5.3.4最適度規模

譚sir 的經濟學筆記 - 4生產的單位

4。1廠商

生產商或提供服務的單位

(廠房屬於資本是生產因素的一種)

廠商



4。2廠商種類

  1. 私營企業

    又可以為獨資,合夥(如父子,須負擔無限債務責任)和有限公司(股東只承担有限債務責任)
  2. 公營企業
    1. 政府部門(如水防署,郵政署)
    2. 公營公司(如九廣鐵路)

      100%由政府擁有,但經營方式與私營企業一樣,以賺取利潤為目的。

4。3獨資

4.3.1獨資的特點

  1. 只有一個東主
  2. 非獨立法人
  3. 無限責務責任
4.3.2獨資的優點

  1. 容易開業和解散

    只要領取商業登記証便可
  2. 獨享利潤
  3. 決策計速
  4. 與客戶接觸較多

    易掌握市場變化
  5. 勞資關係密切
  6. 稅率較有限公司低
  7. 賬目保密

    眾合優點2-4, 效率較高 
4.3.3獨資的缺點

  1. 東主須完全負責商號的法律責任
  2. 無限債務責任

    若資不扺債,東主須動用私人財產還債,其至破產
  3. 籌集資金較難,規模較小

    難享受「規模經濟」-產量增加,平均成本下降
  4. 較難挽留出色員工
  5. 東主未必有管理專才
  6. 缺乏商業廷續性,若東主退任或去世,獨資商號便會結束

4.4合夥

4.4.1合夥的特點

  1. 有2至20個合夥人
  2. 非獨立法人
  3. 分為
    1. 普通合夥人(活躍合夥人)

      有權參與管理和決策,但須承担無限債務責任
    2. 有限合夥人(不活躍合夥人/不參與合夥人)

      無權參與管理和決策,但只承担有限債務責任(他們付出的股本)
  4. 常見於律師行、診所、會計師樓等
4.4.2合夥的優點

  1. 容易開業
  2. 資本較獨資多
  3. 分工較仔細,集中各人專長
  4. 分担風險
  5. 稅率較有限公司低
  6. 賬目保密
4.4.3合夥的缺點

  1. 普通合夥人需承担無限債務責任
  2. 共同責任制

    一位合夥人以公司名義簽約, 其他合夥人均須負責
  3. 易起紛爭,,降低決策效率
  4. 解散困難
  5. 缺乏商業延續性

    更動任何一位合夥人,均須解散後,重組另一合夥商號

4.5有限公司

4.5.1有限公司的特點

  1. 獨立法人

    本身是一個獨立法人Legam man, 與股東在法律上是不同的個體

    本身可擁有物業,簽約及承担法律責任

    在名稱上必須註明
  2. 有限債務責任

    股東只承担有限債務責任,只限於他的投資額
  3. 商業延續性強

    股權轉讓不影響公司繼續經營
  4. 可發行股票集資(上市)

    公司有限公司可發行股票集資,股票持有人便是公司的股東.股票可自由轉讓.
  5. 管理權和擁有權分開

    股東擁有公司

    董事局管理公司
4.5.3有限公司的優點

  1. 有限債務責任

    股東只承担有限債務責任,只限於他的投資額
  2. 商業延續性強

    股權轉讓不影響公司繼續經營
  3. 可發行股票集資(上市),融資容易
  4. 擁有權可自由轉讓
  5. 可聘用專門人才管理
4.5.3有限公司的缺點

  1. 開業成本高,手續繁複,需時間,金錢較多
  2. 喪失賬目私隱權,有限公司賬目須呈交,在報章刊登財政報告
  3. 稅率較高
  4. 規模較大,部門間溝通可能有問題,減低效率
  5. 公眾有限公司的控制權缺乏保障
4.5.2
私人有限公司 公眾有限公司
股東數目 2-50 2-無限
股權轉讓 不可自由轉讓 自由轉讓
賬目私隱權 不須在報章刊登財政報告 須在報章刊登財政報告


4.6集資的方法

4.6.1獨資和合夥的資金來源

  1. 個人儲蓄
  2. 商號的盈利
  3. 和朋友或銀行取得貸款
4.6.2有限公司

可透過發行股票和債券來籌集資金, 股票可分為普通股和優先股.

普通股 優先股 債券
持有人身份 股東 股東 債權人
回報 公司有盈利而董事局決定派息,

便可獲得非固定息率的股息

(視乎盈利)
公司有盈利時獲的固定息率股息.

在劇損年度未支付的股息可累積至盈利年度支付
不論盈虧,每年獲固定利率的利息
投票權 沒有 沒有
風險 最高 中度 最低
若公司清盤, 獲還款次序 3 2 1
有限公司

7.7公營企業

7.7.1政府部門(如水務署,郵政署)

優點:

  1. 政府可收取較低價格,令貧苦大眾仍能得到必需品或服務
  2. 政府資金充裕,使政府部門能擴大生產規模,獲得「規模經濟」
  3. 獲得其他部門的協助,令生產成本下降
缺點:

  1. 經營動力及效率較低, 因公務員不能分享利潤,不須承坦風險
  2. 欠缺競爭,缺乏動力去改進
  3. 未必切合市場需要,浪費資源
  4. 消費者欠缺選擇
7.7.2 公營公司(如九鐵)

100%政府擁有,但以私營企業方法運作,以賺取利潤為目的,自負盈虧, 員工不是公務員

優點:

  1. 靈活性高,決策比政府部門快
  2. 能迎合消費者需要
缺點:

  1. 消費往往比政府部門高

7.8廠商的擴張和合併

「內部擴張」增加原來商號的投資來擴張,「外部擴張」透過與其他廠商合併,增加原來商號的投資來擴張.



7.8.1合併的動機

  1. 確保原料供應充足(後向合併)
  2. 確保產品的市場出路(前向合併)
  3. 降低生產成本,享「規模經濟」
  4. 分散投資風險(集團結合)
  5. 減少競爭(橫向合併)
  6. 領導市場(橫向合併)
7.8.2 合併的方法

  1. 歸併

    例如:中國銀行歸併鹽業銀行(後者不再存在)
  2. 收購

    例如:Tom.com收購亞洲週刊

    前者控制後者,但後者仍然存在
  3. 綜合(整合)

    例如:和記和黃埔整合成和黃

    一間新的廠商
7.8.3合併的種類

  1. 縱向合併

    廠商與分層前或後的生產程序的企業合併

    分為:
    1. 後向合併

      與上個生產程序的企業合併

      目的:
      1. 確保原料供給
      2. 降低生產成本
    2. 前向合併

      與下一個生產程序的企業合併

      為了確保產品出路

      例如:織布廠與製衣廠合併是縱向合併

      對製衣廠而這是後向合併

      對織布廠而言是前向合併
  2. 橫向合併

    廠商與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合併

    動機:
    1. 擴大市場佔有率
    2. 減少競爭對手
    3. 獲「規模經濟」
  3. 側面合併

    產品相關但不互相競爭

    例如:恤衫廠與內衣廠合併

    動機:
    1. 降低生產成本

      因原料大致相同,
      大量訂購大折扣
    2. 靈活動用資源
    3. 精簡機構
    4. 分散投資,減低風險
  4. 集團結合

    性質完全不同的廠商合併

    動機:
    1. 分散投資,減低風險
    2. 將企業著名品牌傳給其他產品
    3. 借助集團的資金擴展業務

譚sir 的經濟學筆記 - 3生產因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3.1定義

用來生產物品和提供服務的資源



3.2分類

  1. 勞工
  2. 企業家職能
  3. 土地(天然資源)
  4. 資本(人造資源)

勞工 和 企業家職能 屬人力資源



3.2.1勞工

  1. 人類在生產時付出的力量
  2. 勞工的所得稱為「工資」
3.2.2企業家職能

  1. 承担風險
  2. 統籌其他生產因素
  3. 作出決策
  4. 所得稱為「利潤」
3.2.3土地

  1. 泛指一切用於生產的天然資源
  2. 所得稱為「租金」
3.2.4資本

  1. 用於生產的人造資源
  2. 所得稱為「利息」

3.3勞工

3.3.1勞工供給=人數*工時

受到下列因素影響:

  1. 人口
  2. 工作人口比例(年齡、性別)
  3. 工時
3.3.2勞動生產力

每個工人每一工時的產量

勞動生產力 = 總產量/勞力供給 = 總產量 / (人數*工時)

影響勞動生產力的因素:

  1. 教育和訓練
  2. 晉升機會、福利等可提高士氣
  3. 工作環境
  4. 其他生產因素的配合
  5. 勞工調配(管理方式)
  6. 勞工的健康
  7. 計算工資的方式
3。3。3計算工資的方式

  1. 計件

    好處 壞處
    對僱主
    1. 提高效率
    2. 影計算,節省行政成本

    1. 勞工員與數量,忽略質素
    2. 要花額外成本檢定品質
    對僱員 多勞多得 收入不穩定
  2. 計時

    好處 壞處
    對僱主 計法簡單(帶上工作難以用計件方式,如秘書) 勞工效率可能較低
    對僱員 收入較穩定 產量高也不能增加收入
  3. 利潤分享制

    好處 壞處
    對僱主
    1. 提高積極性
    2. 讓員工分担風險
    計法較複雜
    對僱員 多勞多得 以入不穩定
  4. 基本薪金加傭金

    好處 壞處
    對僱主 提高積極性也可挽留有用員工 辦法複雜
    對僱員 既可多勞多得,基本收入又有保章 收入不穩定
3。3。4分工(大)

勞工員專注於某行業或生產過程中某工序。

  1. 簡易分工(小)

    每個勞工員生產一類產品或從事某一種行業。例如:農夫,教師、木匠
  2. 複雜分工

    把生產過程分多個工序,每個勞工員負責一個工序。
  3. 地區分工

    例如:中東產石油,加洲產鮮橙。
3。3。5分工的優點

  1. 各展所長
  2. 工多藝熟
  3. 節省時間

    節省了由一個工序轉到另一工序的時間也節省了訓練員工的時間。
  4. 有助機械化
  5. 節省生產資源

    無須每個員工都有全套工具
  6. 提高產量
3。3。6分工的缺點
  1. 產品規律化
  2. 若一個工序出錯,會妨礙整個生產。
  3. 工作沉悶
  4. 工人不能掌握全盤技藝

    付某些技術容易流失,工人易失業。
1 & 2 對廠商而言。3 & 4 對工人而言



3。3。7分工的局限

  1. 藝術性強的工作難以分工,例如寫作,設計,繪畫
  2. 市場過小不能分工,例如市路邊的補鞋攤子
  3. 若貿易不存在或成本太高,做不能地區分工

3。4 Skip

3。5 土地的特性

  1. 土地的供給量固定不變的
  2. 土地的供給不涉及機會成本

    但使用土地使須付出機會成本。例如:海洋中的魚沒有機會成本,捕魚倒有機會成本!

3。6資本的特性

  1. 可以累積
  2. 會損耗,例如機器,廠房有「折舊」
  3. 資本的供給涉及機會成本
  4. 可增加其他生產因素的生產力

    例如:勞工有機器協助,便可提高生產力。
  5. 資本包括資本物品(機器、廠房、原料、半制成品),資金,存貨。

3。7生產因素的流動性

3。7。1地域的流動性

生產因素由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地方的容易程度。

3。7。2職業流動性

生產因素由一個行業轉移到另一制某的容易程度

3。7。3勞工的流動性

  1. 地域流動性受下列因素影響:
    1. 交通愈方便,地域流動性愈高
    2. 若政治穩定,地域流動性較低
    3. 若兩個社會的語言,習俗等接近,兩地之間的勞工流動性會較高
    4. 若經濟不好,勞工的地域流動性會較高
    5. 出入境限制愈嚴格,勞工的地域流動性會較低。
  2. 職業流動性受下列因素影響:
    1. 現時工資愈高,職業流動性愈低
    2. 要求技術愈高,職業流動性愈低
    3. 入制限制愈高,職業流動性愈低
    4. 勞工年齡愈高,職業流動性愈低
3。7。4其他生產因素的流動性

地域流動性 職業流動性
土地 沒有
資本 現金流動資本的流動性 高

固定資本(廠房)的流動性 低
現金的流動性 高

固定用途的機器的流動性 低

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譚sir 的經濟學筆記 - 2生產

2.1生產是什麼?

2.1.1定義:制造物品或提供服務。是創造滿足感的過程。(消費是毀滅滿足感的過程)

2.1.2產品的類別:

  1. 消費品(最後產品)Consumer Goods

    可直接滿足我們欲望的東西,如衣服食物。有市場價值
  2. 資本物品Capital Goods

    用來生產其他物品或服務的東西。如衣車、多士爐。無市場價值,下一步生產。

*兩者分別於在乎用途。例如一台電腦,用來娛樂便是消費品;用來協助公司生產便是資本物品



2.2生產的類別

2.2.1初級生產:直接從大自然獲取資源。包括農業、林木業,採礦業。

2.2.2次級生產:將原材料加工或半製成品或製成品。包括制造業、建造業、水電、媒氣的供應。

2.2.3三級生產:一切服務性行業



2.3三類生產的相互關係

三類生產的相互關係

2012年9月13日 星期四

譚sir 的經濟學筆記 - 1基本經濟問題

1.1經濟問題的根源

  1. 無限的慾望 (Wants)
  2. 有限的資源 (Resources)
  3. 稀少性 (Scarcity)
    資源不足以滿足所有人類的慾望
  4. 選擇 (Choice)
    因為稀少性,所以選擇某些東西時必須放棄其他東西
  5. 經濟學的目的
    分析人類如何在有限資源下盡量滿足無限慾望
關係:
慾望無限+有限資源=稀少性
所以有 選擇
意思是 將機會成本降到最低

1.2機會成本

定義-作出決選擇時,所放棄的選擇之中,價值最高的一項
人們在選擇時會設法把機會成本減至最低
被放棄的(最高的)選擇之價值改變,機會成本才改變
己選擇的事項價值改變,不會改變機會成本

1.3 物品 Goods

定義-能滿足人類慾望的東西(包括實物和服務)
惡物品(Bads):令人討厭的東西
免費物品(Free Goods):沒有稀少性,在生產中不涉及機會成本的物品。例如:陽光、雨水等
經濟物品(Economic Goods):有稀少性,在生產中涉及機會成本的東西。

*免費的東西(價格為零) 不等於 免費的物品
*兩類的物品可因應情況而改變,例如 空氣(儲在氣瓶)在海底便成了經濟物品

1.4 三個基本經濟問題

14.1 生產甚麼?生產多少?
是資源流向的問題

14.2 怎樣生產?
是如何有效運用資源的問題

14.3 為誰生產?
是物品或服務的分配問題
通常有兩大類:
  1. 價格分配方法

    透過市場機制,價高者得
  2. 非價格分配方法

    例如:抽簽、排隊等。甚至,暴力。

1.5 社會怎樣解決三個基本的經濟問題

15.1 傳統經濟:按社會習俗,如男丁分豬肉。

15.2 計劃經濟(指令經濟):一切由政府決定。但由於資源分配欠缺效率,所以部分引入市場制度,以致完全的計劃經濟體系不存在。如:北韓,前中國大陸

15.3 市場經濟:以價格由市場力量(需求Deamand 和 供給 Supply 來決定)

  1. 生產什麼?

    生產有利可圖的物品和服務。
  2. 怎樣生產?

    採用最節少成本的方法。
  3. 為誰生產?

    收入愈高,能購買的物品愈多。
市場經濟從基本條件:

  1. 私有產權

    個人資產有擁有權、使用權、轉移權
  2. 自由選擇

    自由生產、消費
  3. 政府角色主要是維持權會秩序,使經濟活動順行進行。
計劃經濟 市場經濟
資源擁有權 政府 私人
如何解決三個經濟問題 由政府指令 靠價格經濟
15.4 混合經濟
在現實世界裡,所有經濟都屬於混合經濟。

1.6 經濟學和範圍
16.1 合體經濟學(Micro-ecnomics):研究合別經濟單位,給住戶和廠商
16.2 總體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研究整個經濟體系,包括總生產、通脹、貨幣供應、財政政策等

譚sir 的經濟學筆記 - 0序

這是中學的老師 - 譚sir為我們中四、中五學生準備的筆記
依著教材《經濟學世界》來寫。

這本筆記帶領我進入經濟學世界。

最後,希望你們會看完這些筆記後,看一下國富論。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賈誼(論積貯疏)的原文&譯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管子說:
“糧倉充實了,(人民)就會懂得禮節。”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國家),從古代到現在,不曾聽說過這等事。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就)有人要受凍。”生產東西有時間(的限制),但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麼(社會上的)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計畫)極細緻周全,所以國家的積蓄足以作為依靠。現在許多人放棄農業去從事工商業,消費的人很多,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風氣一天天滋長,這也是天下的大害。這兩種大害公然盛行,沒有誰制止它。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誰挽救它。生產的人很少而耗費的人很多,天下的財產怎麼會不用光呢?漢朝自從建立以來,近四十年了,公和私兩方面的積蓄,還(少得)使人痛心。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百姓就會憂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稅,(朝廷)賣官爵,(百姓)賣兒女,(這樣的事)已經傳入您的耳朵裏了,哪有治理國家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驚恐的呢?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年成有好壞(荒年、豐年),(這是)大自然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遭受過。如果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災,國家拿什麼救濟百姓?(假如)邊境突然告急,幾千百萬的士兵,國家拿什麼給他們發放糧餉?戰爭、旱災相繼而來,社會的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眾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會把孩子交換著吃。政治還沒有完全上軌道,離朝廷遠的地方懷有二心的人就一齊爭著起來造反了。這時(皇上)才驚慌起來,圖謀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畮,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積蓄貯存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充足而財力有餘,什麼事情會作不成?以此攻(城)就能拿下來,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堅固,以此作戰就能勝利。使敵對的人降順,使遠方的人歸附,(只要)招附他們,還有不來的嗎?現在驅使百姓,讓他們回到農田裏,都從事農業生產,使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工商業都和遊民都轉而從事農業,那麼積蓄就充足,人民就樂於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本來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卻竟然造成這種(積貯不足的)令人危懼的情形!我私下替陛下痛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