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白話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白話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諸葛亮兵法-將苑篇

識人
諸葛亮的知人識人“七觀法”
  俗話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識人用人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關於如何知人識人,諸葛亮有著名的七觀法供我們參考:
  1、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2、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3、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4、告之以禍難觀其勇,
  5、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6、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7、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即通過問答來觀察其對事物的判斷力,來觀察其志向。如周恩來在小的時候,老師問同學們為什麼要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有的為了榮華富貴,而周恩來在但是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誓言,讓老師為之震驚。(另有一種解釋就是通過刻意的搬弄是非,來試探、刺激、誘導,來觀察其品性氣質。)
  “窮之以辭辨而觀其變”,就是通過出其不意的問答來觀察其應對突然問題或事件的應變能力。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紀曉嵐等大臣在朝房等候乾隆帝來議事,久等不來,他就對同僚說:“老頭子怎麼遲遲不到?”這話正好被走來的乾隆帝聽到,便厲聲問什麼是“老頭子”。在眾人嚇得戰慄之際,紀曉嵐卻從容不迫地回答:“萬壽無疆之謂老,頂天立地之謂頭,父天母地之謂子。”乾隆帝聽後轉怒為喜。
  “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就是指通過詢問計謀來瞭解其學識的真偽、廣窄等。有一個例子,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一周後,埃森豪維爾給馬歇爾參謀長叫去,在概括介紹了太平洋戰爭的基本形勢後突然問到:“我們的行動方針是什麼?”,馬歇爾是想親自考察埃森豪維爾在戰爭壓力下如何出謀劃策。在當時混亂和不利的情況下,馬歇爾急需要一位有膽識的軍官作他的助手,雖然他也已從其他途徑聽到對埃森豪維爾能力和膽識的稱讚和肯定,但他還是要親自測試一番,果然埃森豪維爾沒有辜負他的希望,在幾個小時後即提出了一系列很有價值的建議和計畫,很對馬歇爾的胃口。埃森豪維爾後來也步步高升,成為二戰美軍最著名的高級將領。
  “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這種方法是突然告訴一個人說大難降至,通過觀察他的表現是否勇敢。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讓他親自經歷災難,只有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才是最真實的。勇就是忠誠、勇敢、剛強與堅貞等優秀品質,也是錚錚鐵骨的血性男兒。一戰時美軍高級將領將麥克亞瑟將軍一生身經百戰、出生入死,經常與死神捉迷藏。一次,德軍的炮彈落在了他指揮所的近旁,他卻鎮定地對部下說:“放心,整個德國也還造不出一顆能打死麥克亞瑟的炮彈。”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俗話說“酒後吐真言”,也說“酒能亂性”,通過一起喝酒來觀察其酒後的言論及真性情。人喝醉後,他大腦的意識部分被酒精麻醉了,所以他就會在無意識中把清醒時不肯暴露的秘密說出來。酒後的酒品就像賭桌上輸錢後的表現一般真實。有這麼一種說法,酒後喜歡唱歌的人:生活起居較具規律性,也是樂觀進取之人,雖會酒醉,但心不會醉;喝醉酒就胡言亂語、信口開河的亂開承諾支票:是怯懦型,有消極的傾向,常見懷才不遇或不滿現狀;醉後會哭的人:個性消極,自卑感重,在日常生活上曾遭受嚴重的鄙視或有許多委屈,在平常即會常抱怨或發牢騷之人;醉後就睡的人:是屬於理智型之人,平常不喝酒時頗懂得自我約束,言行也少踰矩;醉後愛笑之人:個性樂觀、隨和、不拘小節,也是頗具幽默感之人;酒後喜歡嘮叨、爭吵,甚至會動手打架之人:平常情緒不穩,是處在長期的時運不濟,或屢遭挫折、不順的際遇下,屬於懷才不遇的典型,其目前之運勢則是處在蹇滯阻塞難通的情況下;喜歡獨自一人默默喝酒之人:落寞寡歡型之人,拙於交際與詞令的表達,個性孤獨,為人拘謹其人富理智,能明辨是非,心性上卻是怯懦及消極;沒有“粉味”就喝不痛快的人:是屬於寂寞型的男人,平常少有可以傾談的物件,也禁不起別人的批評,少能忍受被人忽視的感覺。喜歡續攤喝酒的人:喜歡嘻哈、虛榮、熱鬧之人,聰明且具才能,但好勝心強;喜歡交友及展示酒量或財富之人,不喜占人便宜,所以也會爭取付帳的機會,以避免虧欠人或被戲謔為小氣;喝酒喜歡劃拳助興之人:是孤獨寂寞型的人,常會有情緒性的孤寂感,所以藉由劃拳酒令等肢體語言排遣寂寞感,這樣子的人也會藉由忙碌的工作來忘卻煩惱與寂寥!
  “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人性本有貪欲,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自古以來,用金錢來考驗人,使其面臨財富,來有效觀察其是否清正廉潔。楊震:漢代人,曾經推薦王密為邑令,王密晚上帶著金子贈給他,說:“黑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
  “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信任是識人用人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件事,古時敵軍來降,便命其去“取某某人首級前來”,就是要讓其表忠心誠信。諸葛亮的“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就是說交代給他一件事情,讓他去完成,通過他對這件事情的處理來觀察其誠信和忠心。孫策收服太史慈之後,太史慈約定第二日正午前來投降,也正是要看孫策能否能夠用人不疑。信用是用人者取得下屬忠心擁戴的重要條件,也是用人者對其下屬最基本的需求,期之以事觀其信,然後用人不疑,這是成功的用人者的共性

這是諸葛孔明 在兵書中的觀人七法
宜古宜今 可當現代領導管理 用人唯才的參考


《原文》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
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譯文》

要辨識一個人的品性,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
善和惡固然差之千里,但內因的真實想法,和外在所顯露的相貌也總不一致。
有的人外表溫良忠厚,行為卻虛偽奸詐;有的人外表恭恭敬敬,內心卻滿懷險惡;
有的人外表威武凶猛,內心卻膽怯懦弱;有的人辦事看起來盡心盡力,實際上卻心懷鬼胎。

考察和辨識一個人的人品,有七種方法:
一是詢問他對是非的判別,來觀察他的志向是否純潔。
二是用言辭論辯考問他,藉以觀察他的應變能力。
三是向他諮詢計謀,藉此觀察他是否有真才實學。
四是告訴他禍患和困難,以觀察他是否勇敢堅韌。
五是用酒灌醉他,以觀察他的真實品性是否表裡如一。
六是用財物利誘他,藉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潔。
七是限定時間要求他完成一件事,藉此察看他是否信守承諾。

《解讀》

『任人唯賢』是取得經營勝利的基礎。諸葛亮在此指出,任用將領,必須先考察其人品。
人的外表和內在可能存在著種種差異。例如有人表面誠實善良,內心卻輕薄浮燥;
有人看似謙遜敦厚,實則驕傲自大;有人表現得忠誠可靠,但並不值得信任。
因此在對人委以重任時,必須從各種角度多加觀察,瞭解其真實的人格、操守和勇氣等特質。

正因諸葛亮深知『知人性』的七種方法,蜀漢立國後政權才得以鞏固,
並能長期和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託志忠雅的蔣琬,雅性廉素且家不積財的費褘,秉心公亮的董允,
老而益篤的陳震,以器業知明於時的郭攸之,心存漢室並智勇足備的姜維,
忠心款亮且憂公如家的楊洪,堅貞簡亮的鄧芝,忠勇嚴整的王平,
少有名行的射援,守節不回的呂凱,公亮志業的李恢,
這些都是德才兼備、品行端正之士,都是經過諸葛亮多次考察後選拔出來的,
他們也同時成為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

賈誼(論積貯疏)的原文&譯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管子說:
“糧倉充實了,(人民)就會懂得禮節。”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國家),從古代到現在,不曾聽說過這等事。古代的人說:“一個男子不耕作,(就)有人要挨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就)有人要受凍。”生產東西有時間(的限制),但消費它卻沒有限度,那麼(社會上的)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天下,(計畫)極細緻周全,所以國家的積蓄足以作為依靠。現在許多人放棄農業去從事工商業,消費的人很多,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風氣一天天滋長,這也是天下的大害。這兩種大害公然盛行,沒有誰制止它。國家的命運將要覆滅,沒有誰挽救它。生產的人很少而耗費的人很多,天下的財產怎麼會不用光呢?漢朝自從建立以來,近四十年了,公和私兩方面的積蓄,還(少得)使人痛心。該下雨的時候不下雨,百姓就會憂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稅,(朝廷)賣官爵,(百姓)賣兒女,(這樣的事)已經傳入您的耳朵裏了,哪有治理國家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不驚恐的呢?

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年成有好壞(荒年、豐年),(這是)大自然常有的現象,夏禹、商湯都遭受過。如果不幸有方圓二三千里地面的旱災,國家拿什麼救濟百姓?(假如)邊境突然告急,幾千百萬的士兵,國家拿什麼給他們發放糧餉?戰爭、旱災相繼而來,社會的財富極其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聚眾搶劫,年老體弱的人就會把孩子交換著吃。政治還沒有完全上軌道,離朝廷遠的地方懷有二心的人就一齊爭著起來造反了。這時(皇上)才驚慌起來,圖謀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畮,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積蓄貯存是國家的命脈。如果糧食充足而財力有餘,什麼事情會作不成?以此攻(城)就能拿下來,以此防守就能守得堅固,以此作戰就能勝利。使敵對的人降順,使遠方的人歸附,(只要)招附他們,還有不來的嗎?現在驅使百姓,讓他們回到農田裏,都從事農業生產,使天下人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工商業都和遊民都轉而從事農業,那麼積蓄就充足,人民就樂於在自己的地方居住了。本來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卻竟然造成這種(積貯不足的)令人危懼的情形!我私下替陛下痛惜啊!